第四章 算力赋能智改数转的实践
(一)长虹控股集团
长虹控股集团作为“双跨”“国家队”选手,在全国工业互联网平台发展水平中位列第34位。长虹通过“智改数转”赋能传统制造业,实现蝶变升级。其发展历程体现了其在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中的持续突破和自我革新。
长虹积极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融合发展,围绕“工厂自动化、管理信息化、生产精益化”,对全球范围内22个制造基地、65个制造工厂的设备、生产线实施了“智能化升级改造”。这场大改造已覆盖智慧显示、空调、核心部件等14个产品大类,推动长虹在设备自动化改造、现场数据采集、5G专网等多个领域实现了关键技术突破。
在长虹智慧显示制造工厂,400余套精准全自动化智能机器设备的运行情况都能被实时监测,通过长虹升级迭代的MES系统实现信息互联互通,订单交付周期从49天缩短到11天,单台电视制造成本下降33%,人效提升65%,库存成本节省近亿元。
图 长虹新能源杰创锂电智造工厂
(数据来源:四川制造)
长虹通过“智改数转”赋能高质量发展,实现了降成本、提质量、减能耗、增效益的良好局面。长虹入选“国务院国资委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企业”名单,是四川省唯一入选的地方国有企业。长虹现已形成一体化解决方案和管理经验服务输出能力,持续赋能绵阳三大工业园区及安徽美菱工业园、浙江加西贝拉工业园区等,工业园区综合运营效率提升30%。
长虹计划在2024年至2025年全面推动制造设备、产线等更新,包括绵阳三大工业园区、安徽美菱工业园、浙江加西贝拉工业园区等在内的长虹各产业单元,将在智能化装备、检验检测设备、工业软件、安全性提升改造、节能环保装备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长虹两年内将建设重点项目超过100个,覆盖产线超过110条、设备和系统超过4100台套,投资金额与2023年同期相比提升超过10%。通过覆盖从部件制造到整机组装领域的标杆工厂和示范产线建设等载体,持续提升长虹内部智能制造能力,同时为外部多个领域的“智改数转”提供有竞争力的解决方案和产品。
(二)丹齿精工
丹棱县传统制造行业的重点企业——四川丹齿精工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丹齿精工)“智改数转”工作从2022年新工厂搬迁便开始布局。近年来,丹齿精工在软件上引入ERP、PLM、MES等专业信息平台,极大提升了产品数字化率和管理效率;硬件方面,公司连续投资2000余万元购置国内先进的五轴五联加工中心、高精度磨齿设备等。同时,加强科技研发和创新,每年都会申请1-2项专利,目前已累计掌握专利50余项。智改数转后,丹齿精工5号特种传动车间贡献了整个企业40%以上的产值,今年该公司产值有望突破1.5亿元,稳居该县制造行业第一方阵。
(三)兴宏泰制衣
兴宏泰制衣从2023年起推进“智改数转”数字化平台建设,投入自动模版机、自动分拣系统、自动电脑裁床、机器人运输系统等智能设备。智能悬挂生产系统将衣领、袖口等部件运送到各个工位,供工人加工,工人还可实时查看自己的生产进度。现在企业AGV(机器人)能自动扫描、自动清点,配件自动传送到各生产部门,生产效率也提升了30%。铭圳纺织采用了智能的“数字换脑”方式,提高效率的同时,还降低损耗、提高产品合格率。该企业位于中央控制室的4块数字显示屏,屏上实时显示当日产量、效率、员工绩效等数据。
图 兴宏泰制衣生产车间
(数据来源:四川制造)
此外,450台昼夜不停运转的智能高速喷水织布机中,任何一台机器出现故障,维修人员都可根据代码指令,及时处理,为企业的高效生产提供了设施保障。
(四)亚缇纺织
四川亚缇纺织科技有限公司积极开展智能化、数字化改造,现已实现纺纱、络筒、打包自动化,行政也通过线上平台数字化管理强化人员管理。工厂内自动化机械有序排列,苎麻纤维被精准输送,纱线在自动化引导下,准确无误地在各环节穿梭,最终绕于纱筒。车间中工人寥寥,技术人员专注于控制台显示屏的数据,这些数据实时反馈机器状态,遇到异常可迅速调整。机械臂在关键位置灵活摆动,精准高效地协助纱线转移或完成简单维护。目前,亚缇纺织科技正在开发二维码实现流程追溯,并计划将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纺织服装行业融合,引入智能化设备,通过智能化生产流程和先进管理系统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提升质量。
(五)金汇能
雅安金汇能新材料有限公司升级设备,做到全工序自动化,生产效率大大提高。该公司响应政策号召和发展需求,积极推动数字化建设工作,截至2024年6月,已经完成OA、ERP系统部署和MES系统调研工作,将数字化普及到日常办公、企业管理、财务管理、生产管理中,大大提高工作效率,提高工作精度。天全润兆鲟业有限公司通过加大数字化设备在渔业生产中的运用,实现了核心区域智能化全覆盖。如今,随着“智慧渔场”的打造,公司进一步扩大了养殖规模、精养面积,鱼子酱产量大幅增加,在国际市场占有率显著提高。
扫码获取蓝皮书电子版